1952年5月,21岁的何武元踏上了奔赴抗美援朝战场的列车。他是独生子,瞒着父母报名参了军,成为108师515团的一名高射炮兵。 战争异常残酷,让他最难忘的是保卫朝鲜清川江铁路桥。这座桥是朝鲜战场运输补给的生命线,也是美军轰炸的核心目标。美国的喷气式战斗机F-86非常快,何武元所在的高炮班时刻不离炮位,白天晚上都在阵地,白天风吹日晒,晚上以天为盖、以地为铺。敌机一来,警报一响,就往炮位上跑。他们要坚守的是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桥,一旦运输线出现问题,将影响所有物资的运输。 1953年7月的一天,是运输队过江的日子。坚守阵地的何武元,突然发现清川江上有个小黑点在移动,小黑点越来越大,是敌机!瞬间,江面上炸起10多米高的水花儿!何武元立即报告排长,但第一次组织射击没有打中。何武元不甘心,镇定地又一次瞄准敌机,风向、风速、高度测算完毕,装炮、填炮弹、上膛,四门炮连续放——砰!砰!砰!砰!敌机拦腰折断,晃晃悠悠掉进了江里。 “打中了!打中了!是F-86!”战友们高兴得跳起来欢呼,瞬间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抗美援朝,条件艰苦,每天都徘徊在生死边缘,但是他给母亲写的信却始终是报喜不报忧。战争结束,何武元返回家中,才知道父亲在他参军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家里仅靠老母亲一人支撑,但是母亲从来没有把困难告诉何武元,只为让他安心参战。 1953年8月8日,何武元永远忘不了这一天,他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申请书中何武元写下这样的誓言:“共产党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的,那时候人民的生活会更幸福!战场上我不怕死,组织交给什么任务我都能完成!” 战场上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被何武元带到了中国建筑,革命时期艰苦奋斗、以人为本的精神成为注入中建人血脉的红色基因。随着时间推移,何武元先后参加了首都机场,丽都饭店,国贸一期、二期等重点工程的建设。时光荏苒、物境人迁,改变的是所处时代和所处环境,不变的是何武元始终坚守的信念和担当。 对党忠诚的红色基因就像种子一样,渗入王德仁的血脉,浸入中建人的心扉。 1948年初,解放战争已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毛主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进驻西柏坡,继而“进京赶考”。 由晋察冀边区交通管理局组成的工程队,顶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开赴了工地。他们要去修建的,是一条绝密的道路。王德仁是这项工程的见证者、参与者。 这条绝密道路,由陕北革命圣地经晋绥到晋察冀中心区阜平,是一条沟通陕甘宁、晋绥、晋察冀以及山东解放区的重要交通干线。一场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王德仁队伍所承担的绝密道路段全长59公里,有1/3的路段山势陡峻,道路崎岖,路宽才3米左右。1948年初,上级指示,要求克服一切困难,在两个月内,将这条路全部扩建成能通行汽车的道路。这对于王德仁和几千名建设者来说,是一项时间紧任务重的艰难挑战。 首先是开山困难,当时没有炸药,只能凭人工挂在山上,拿着洋镐、铁锨一点一点凿,几天下来,双脚都是泡。 不仅路面上有着很多艰难险阻,天上更是危险重重。敌军的轰炸机好像盯上了这条路似的,接二连三地从高空进行轰炸。但即使这样,在如此危险的施工环境下,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全段最终根据要求按期完成。 就在阜平通往陕北道路紧张修建的同时,阜平通往西柏坡道路的改建也开始了。工程队要登上峭壁陡坡、一边打眼放炮、一边排除险石、一段段削平、一段段取直、一段段加宽。 1948年4月23日,周恩来和任弼时的车队经由此路进入西柏坡;紧接着,5月26日,毛泽东的车队也途径此路达到西柏坡。由此,这两条路被称为“红色转移路”,并为西柏坡进入北平的“红色赶考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等五大书记连同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的车队,沿着这条“赶考路”,浩浩荡荡地从西柏坡开赴未来的首都北平,也开向中国历史的崭新篇章。 三条道路的修建,不但为中共中央实行伟大的战略转移,完成最后的征程和迎接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成为了中建人最为骄傲的红色基因。 坚守在岁月中熠熠生辉,信仰在奋进里代代相传,这是坚守的故事,也是无数中建人的故事。祖国的发展之路因有他们的守望而稳步向前,人民的幸福之路因有他们的守望而光明璀璨。
原文链接:https://www.cscec.com.cn/ztzl_new/dsjy/jzbn/jzll/xxjycf/202107/336062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