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8岁的她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建筑学家梁思成和莫宗江。1965年,已是共产党员的她,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古都,筑梦长安。半个世纪来,她坚持历史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设计的新唐风建筑令民族自豪、世界惊叹。
她是我国首批命名的15位建筑设计大师中唯一女性,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水利、土木、建筑学部内的唯一女性,首次获得国家建筑界最高奖项“梁思成建筑奖”9名大师中唯一女性,2015年5月8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20232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锦秋星”。
历史上,周、秦、汉、隋、唐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给古城西安留下了厚重的文化底蕴。然而,这座古城的锦上添花却离不开一位了不起的建筑师,她就是张锦秋。
著名文学评论家肖云儒说,在西安你想躲开张锦秋是不可能的。公共汽车跑上两站,在犄角旮旯一拐弯就遇见她的作品。扎根西安半个世纪,张锦秋院士矢志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展现时代风貌,用凝固的音乐让历史文脉永续传承。
张锦秋出生在书香门第,父母都从事建筑行业。从小受到父母熏陶的张锦秋,十八岁时走进了钟灵毓秀的清华园攻读建筑学专业,并且一读就是十二年。在这里她投入建筑大师梁思成门下,导师一生致力于古典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这一点也深深影响了张锦秋。
清华历史教研组里边的两个重点课题,一个就是梁思成先生的宋《营造法式》,还有一个就是莫忠江先生带头研究的颐和园。张锦秋认为中国园林能古为今用,今后大有可为,就明确表态,想研究古代园林。
1965年,张锦秋在人民大会堂亲耳聆听了周恩来总理的毕业赠言。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此后作为共产党员的张锦秋毅然踏上了西安这块土地。在西安一干就是五十六年,先后完成陕西历史博物馆、钟鼓楼广场、黄帝陵祭祀大典、陕西省图书馆、大唐芙蓉园、大明宫丹凤门、延安革命纪念馆、长安塔等标志性建筑。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项国家工程,张锦秋主持项目的前期考察、可行性研究和从方案到施工图的设计工作。
到底要把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什么样子?任务书上只有一句话:博物馆应具有浓厚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并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张锦秋深知兴建这座文化建筑,不但应功能合理,设施先进,而且要注重建筑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精神功能。在历史上,周、秦、汉、唐在西安,在陕西,张锦秋认为唐朝最灿烂,决定用唐风建筑诠释历史文化,提出布局相对集中与院落式相结合并具中国传统宫殿特色的方案,这一方案在西北设计院十二个方案中脱颖而出,获得最终认可。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后,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一流博物馆。有专业人士认为:作为坚持表达“中国精神”的当代建筑师,张锦秋经过数十年的创作实践,在中国建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方面做了多方位的深入探索,对中国文化内涵的阐释和拓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可以说,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张锦秋建筑设计生涯的一个醒目坐标,是张锦秋新唐风理念的一次集中而完美的绽放。
此后,张锦秋设计的一个个古城新地标如春笋般破土而出,成为西安呈给全世界的崭新名片,她的作品与西安古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环境特色一脉相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西安,了解新唐风,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而张锦秋却十分谦逊: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看着西安城一点一点的变化,我有幸在这尽了一点微薄之力。
“自我入党三十年来,亲眼所见,亲身经历,我们的党领导着全国人民进行了伟大而艰巨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我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光荣、伟大的认识,我愿作为一个中共党员为信仰奋斗终生的决心,一如既往、无所动摇。”
无论荣誉有多高,她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执着,一代建筑大师的风骨气魄,不断成就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在保护传承中坚定文化自信,始终坚守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
把一生浸在唐风汉韵,用智慧坚定文化自信;
把功勋画在华夏大地,用初心坚守党员信仰。
秦岭苍苍,渭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原文链接:https://www.cscec.com.cn/ztzl_new/dsjy/jzbn/jzll/xxjycf/202107/3362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