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网群 | 办公平台 | 公司邮箱    
公司专栏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
摄影作品展
书画作品展
手工艺作品展
十九大学习
改革开放40年
《榜样3》专题宣传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
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
党史学习教育进行时
首页>> 新闻中心>>专题专栏>>公司专栏>>党史学习教育进行时
【中国建筑党史学习教育大型融媒体采访】第十二集:将我的青春献给你
发布日期:2021-07-30

  这里曾黄沙漫天,残垣断壁在风中静默而立;这里也曾战鼓擂动,金戈铁马之声响彻荒原。如今,这里是荒漠与戈壁间的绿色明珠,绽放出动人的光彩。因为无数个建设者前赴后继,将理想、热血、青春全部献予这片土地。

  新中国成立前夕,西北各省相继解放,新疆却依然处在激烈的战场上。“保卫家乡,保卫胜利果实”,声声口号中,人民解放军奔赴新疆。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进驻新疆的人民解放军,随即吹响了“建设边疆”的集结号,脱下戎装换上工装,成为了这片土地的建设者。

  “那时候的地都是开荒的,种地得浇水,浇水就得挖渠。老百姓哪里挖的动,都是转业军人来挖,很多军人到现在家都没回过。”中建新疆建工的战士王传文说。

  许多建设者,忘我付出,将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也有许多建设者,将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王传文始终不忘崇高使命和光荣任务,以生命守卫信仰高地,为了使新疆人民过上好日子,他和战友们排除万难。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驻疆部队在茫茫荒原上夜以继日地奋斗,为新疆的社会经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加快新疆的建设步伐,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和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投身这片热土支援边疆建设,来自北京的孙国城就是其中之一。

  当年,乌鲁木齐的街道可谓“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孙国城和同事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从零开始,采石筛砂、烧砖制瓦、伐木锯材,克服重重困难,靠人拉肩扛,建起了一幢幢楼房。

  在不断的学习中,孙国城逐渐成长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设计师。“北京建工部学习班组织培训,我有幸去学习了三个月。这期间我接触了许多顶尖专家,跟着他们学习,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孙国城说。

  1963年,孙国城参与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展览馆的设计工作,将北京的建筑风格与新疆的民族风格融合在一起,成功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最终认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展览馆的成功,使得中国建筑在新疆建筑设计领域名声渐起。

  60年代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展览馆,70年代的乌鲁木齐机场候机楼,80年代的新疆人民会堂、新疆科技馆,90年代的天山百货大楼、海德酒店、中银广场等高层建筑,全部浓缩在孙国城的一方方规划图纸内,这是一名扎根新疆建设的共产党员,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

  中建新疆建工于1950年12月经新疆军区党委决定组建,为师级单位,隶属新疆军区直接领导,它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工程处。

  2010年6月,重组为中建新疆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中国建筑集团子公司,具有“军垦戍边、艰苦创业、诚实守信、开拓进取、革故鼎新”的企业文化和光荣传统。

  作为开拓市场的先行者,徐爱杰大刀阔斧改革创新、开拓市场,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带领中建新疆建工渡过了最艰难的转型期。

  在他看来,有着优秀红色基因的中建新疆建工,转变思维,就能在发展和稳定之中,找到最适合的平衡点。近几年,中建新疆建工与中国建筑八局联动发展、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从挫折中奋起,从低谷中跃升,企业品牌实现重塑,发展面貌焕然一新,这离不开中建人的默默付出。

  从实习生成长为工长,从工长成长为工程师,再到现在成为一名合格的生产经理,任龙历经了一个个项目的磨练。2018年,刚从学校毕业的他选择回到乌鲁木齐,将在外学习的管理经验带回家乡,并承接下将荒山化为绿色屏障的“树上山”项目。

  “当时这个项目最大的挑战就是必须要在22天内完成1000亩地绿化种植。”任龙说。在政府的帮助下,项目调动了乌鲁木齐市几乎三分之一的机械设备。

  解决了装备问题,项目又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高200余米的斜坡,碎石遍布,怎样才能保证水土不流失,怎样才能保证种上的树全都能成活?第一步就是要平山。

  “往山顶上换这个土的时候,车是上不去的,因为坡度太陡了,人就这样一袋子一袋子,装成小袋子,往上扛。”任龙说。

  迎难而上,不畏艰险,即使肩抬手扛也要削峰平谷,正是凭借着这样的铁军意志,项目如期完成建设,换来了今日的郁郁葱葱。

  中建新疆建工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建成了八一钢铁厂、新疆第一座国际机场、新疆第一座卫星观测站、新疆昆仑宾馆、新疆人民会堂、新疆体育中心等一大批代表新疆当时最高水平的现代化民用、工业地标性建筑。2019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功勋企业”。

  巍巍昆仑,见证沧桑巨变;天山南北,涌动蓬勃生机。从新疆和平解放到今天,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无数中建人前赴后继、真抓实干,以嶙峋双手构筑辉煌过往,以苍苍白发见证澎湃时刻。他们把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将青春献给祖国建设,将青春献给党。


原文链接:https://www.cscec.com.cn/ztzl_new/dsjy/jzbn/jzll/xxjycf/202107/3368944.html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国建筑党史学习教育大型融媒体采访】第十三集:建“一带一路”,筑共同发展
【中国建筑党史学习教育大型融媒体采访】第十一集:毫厘筑广厦,匠心致初心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纪检监督举报 | 账款拖欠事项信访投诉公告
版权所有: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