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方公司 史雅楠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印在封面上的这句话意味深长。书中温暖的笔触,简朴平实,却情节生动,引人入胜。 梁家河,一个地处陕北腹地的小山村。我在一些书中读到过陕北,陕北的风情大概是山山峁茆,滚滚黄尘,有几分壮美也有几分苍凉,更不用说40年前的这里是怎样一幅景象。青年时期的总书记在这里度过了七年的知青岁月,七年,几乎是一个人青春时光的全部。对一个充满青春激情的灵魂来说,身处当时的政治氛围和艰苦贫瘠的生存环境,面对理想和现实的激烈碰撞,该有多么绝望和孤独。但是七年的岁月让习近平和梁家河的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今天的梁家河家家户户过上了好光景。这其中包含了习近平的梦想和关切。而忆起梁家河,忆起梁家河的乡亲们,习近平说:“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 十五六岁的习近平,如果在那时那个年龄,应该是在学校享受着充盈的校园生活,回到家感受着父母的疼爱。然而,从北京来没见过“乡村世面”的孩子却要几度面临人生的考验和抉择。在梁家河有了与同乡饥寒交迫的日子,早出晚归劳作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经过思想斗争和精神洗礼的政治运动的摧残,险些成为战斗的牺牲品,才让习近平有了脱胎换骨的成长,有了一份不同寻常的青年记忆。然而,在那个年代,和习近平一样选择扎根黄土、甘于奉献的一代人也被习近平主席深深影响着,同时也感动着习近平主席,习近平主席多次称:小小梁家河却隐藏着大大的学问。 在梁家河插队的北京知青王翠玉这样评价习近平:“在习近平眼里,没有高高低低,没有看得起谁,看不起谁。他待人讲话,总是面带笑容,总是很和气。这是很不容易的!”这些“实”不是一天两天的,后来官越做越大了,可习近平还是和以往一样看待乡亲们。对人“实”,其实就是习近平高尚的人格魅力的外在表现,因为他说过,“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习近平愿意用自己的青春来换取梁家河山乡变换,让梁家河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则是习近平对人“实”的强大动力。 书中还谈到,习近平当时对农活可以说很陌生,但是他向村民学习,最后掏地、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样样精通,去了两年后就拿到壮劳力的10个公分。后来当了梁家河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在梁家河沟口打水坠坝,不辞劳苦到外地学习办沼气,回村亲历亲为打下陕西第一口沼气,然后在全村推广,办铁业社,商品代销点,缝纫社,打甜水井,办扫盲班......正是这样济世为怀的思想,使得习近平甘愿为了乡亲们实实在在做事。对事“实”,这是习近平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始终装着老百姓的疾苦哀乐,甘愿为他们的幸福去奋斗,这就是“公而忘私”的精神。 今天,我们党员同志仍要向习主席学习,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实不仅是干事创业的基本要求,更是一种历史责任,它能检验党性与品行,“实”就是责任和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