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跃 李继权)9月20日,由中建四局贵州公司承建、中建西部建设贵州公司主供混凝土的贵阳花果园双子塔东塔主体结构封顶,继6月6日西塔主体结构封顶后,实现云贵第一高楼“双子登科”,成为中国第一高双子塔。
花果园双子塔坐落于贵州省最大旧城改造项目——花果园项目的核心位置,分东西两座塔楼,两塔结构高度和建筑总高度分别均为334.35米和406米,属于花果园200万平方米商业规划中最重要部分。作为贵阳未来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和贵阳城市经济发展的缩影,双子塔规划时就被赋予了“铭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的奋进贵州”的特殊含义,奠基时更被看作是“我国西部崛起的一个标志”。
据中建西部建设贵州公司总工程师单翔介绍,完成作为贵州省重点工程和汇集“高、精、尖”等特性的双子塔建设并非易事,而利用山砂配制出易于泵送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则是当初面临的最大难题,一方面是因为机制山砂表面粗超、针片状颗粒多、石粉含量不稳定、含泥量高等特性,导致山砂难以配制出高标号混凝土,即使配制出来,泵送难度也极大;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主要使用机制山砂混凝土的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致使国内对机制山砂的研究较河砂而言并不深入,使得双子塔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环节缺乏可借鉴的经验。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中建西部建设贵州公司,决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其与中建四局贵州公司、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等单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联合组建了包括建筑材料、施工管理等领域相关专家在内的材料研发及施工技术小组,小组经过历时近一年和数百次的试验,成功试配出C60高强混凝土并顺利完成190米超高泵送施工,试配出的C90混凝土更是被顺利泵送至345米高空,此两项泵送成果亦都创造了全国行业纪录。
单翔就此次封顶的东塔做进一步介绍说,要让如此“高、大、重”的建筑“站稳脚跟”,必须让其像大树一样有健硕的“根系”,而最大直径达2.5米的38条人工挖孔桩和最长深度达49米的98根机械旋挖桩,成为其“咬定”高遇溶率、高岩层硬度、地质条件复杂的喀斯特地貌地基“不放松”的坚实保证。
东塔1万方混凝土底板浇筑时,由于该底板最大厚度达到5.9米,施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成为需解决的最核心问题,因为倘若温度控制不好,水泥在水化反应中发散出的大量热量,将使底板内外形成巨大温差,从而产生大的温度应力,进而可能导致底板产生裂缝,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塔楼的“根基不稳”!而原材料质量、混凝土配合比、浇捣质量、后期养护等环节,都是控制好温度的关键因素。作为直接参与此次混凝土施工的中建四局贵州公司和中建西部建设贵州公司,在科学设计出混凝土配合比,顺利完成“应变、温度数据无线采集系统”等相关技术研发后,还提前对施工过程进行了多次沙盘推演,推演的内容大到天气变化,小到运输路线上的红绿灯故障,确保了施工方案科学和施工过程有序。最终经过32个小时的连续昼夜浇捣,该底板于2013年7月13日22时18分圆满完成施工。
据了解,双子塔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挑战远不止于此,科技创新更不止于此,截至主体结构封顶,各参建单位在双子塔项目已获专利受理14项(含发明5项),专利授权6项,省级工法5项,发表论文7篇,有5项新技术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技术。此外,双子塔项目施工创新还体现在空气能热水器、风力发电机、自制洒水车、可拆卸铁板围墙等一系列环保设施,移动式电梯井内架、可拆卸式钢结构安全通道等设施,被赞为安全文明施工的典范。
据悉,双子塔建成后,将与周边其他商业配套项目一起,形成一个集七星级酒店、六星级酒店、国际甲级写字楼、同心光彩大厦、高端休闲娱乐、大型购物中心等为一体的泛商务综合体,成为贵阳全新的“中央活力区”。
|